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要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护好七彩云南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迪庆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最大发展机遇和第一民生工程,树牢生态立州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绿色富民的高原藏区生态扶贫新路径,根治生态问题,厚积生态基础,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努力让每一片绿叶都焕发出财富光芒,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山吃空”的传统思想,到“养山吃山唱山歌”的华丽转身,实现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稳步脱贫,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个深度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53%,深度贫困的雪域高原实现全州脱贫,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画出了优美的“等号”。
一、实施生态为民之策,用绿水青山取代穷山恶水
为彻底摒弃“靠山吃山山吃空,靠水吃水水吃穷”的发展方式,多年来,迪庆州高举“生态立州”旗帜,带领全州各族群众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增厚绿色发展底色,朝着“建设全国最美藏区”和“争创全国藏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目标铿锵前行,奏响了绿色发展的时代最强音。
一是汲取教训转观念。香格里拉被称为人类工业革命后剩下的最后一片净土,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腹地。然而,在“木头财政”时期,“财政用钱靠木头、群众挣钱靠砍树”,导致森林植被深度破坏,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天然林禁伐后,历届州委政府不断总结汲取经验教训,结合州内实际,重新定位发展优势,确立了“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短视做法,力争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指数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坚决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地位抓紧抓实抓好,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做到抓发展必须抓环保、抓产业必须抓环保、抓建设必须抓环保,建成高效顺畅的部门协调协作机制,形成全州齐抓共管抓生态保护的工作格局。迪庆人民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敢想敢干的高原情怀率先创建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也探索出一条政府、企业、百姓多方共赢的保护发展新路径。目前,全州自然保护地面积.4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3.54%;优化整合后面积为.6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4.71%。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已经占全州总面积的67.3%,切实让更大范围内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保护。“绿色”已经成为迪庆的底色,“绿色能源”“生态旅游”“有机食品”逐渐成为迪庆的标签,越来越多人吃上了“生态饭”。
二是绿化造林兴生态。在国家出台禁伐天然林决定后,迪庆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斧锯入库、锄头上山”,积极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展以消灭宜林荒山荒地为主的“荒山复绿”工程、以荒山造林难度较大地区为主的“山上治本”工程、以城乡绿化为主的“身边增绿”工程、以核桃和油橄榄等木本油料产业为主的经济林木工程,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公益林、长江防护林、木本油料基地、农村能源等建设工程和石漠化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一大批工程项目,“十五”以来累计完成绿化造林万亩、封山育林59.9万亩、义务植树万株,累计万亩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森林覆盖率由天保实施前的65%提高到现在的76.58%,居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榜首;森林面积达万亩,居全省第四;森林蓄积量达2.68亿立方米,居全省第二;林木绿化率达81%,居全省第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每年达1.48万亿元,居全国前列。年,迪庆州林业产值达4.05亿元,林业收入在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达23.7%,实现了生态改善、农民增收、林业增效的良好效益。
三是绘好蓝图干到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迪庆州坚持以建设美丽迪庆为目标,以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为动力,以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重要抓手,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监管执法,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两江”流域、河道库区、湖泊湿地和水源地为重点,深入实施“河变湖”工程,结合河长制工作,突出抓好龙潭湖、纳赤河、奶子河等生态湿地公园建设,打造具有香格里拉文化底蕴的湖滨景观带,“制成”香格里拉又一张生态名片。以“山水生态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为目标,深入实施“树进城”工程,能绿化的地方都绿化,大力实施控绿、造绿、植绿、护绿工作。以公路沿线、城市面山、水源地等区域为重点,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和全域绿化活动,实施城区主干道绿化提升改造工程,争创园林城市。以显著减少薪柴消耗为目的,深入实施“暖入户”工程,力争用5年时间,全面完成云南藏区供暖项目工程建设,奋力实现“天蓝、水清、山绿、湖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宏伟蓝图。
二、实施生态利民之举,用绿水青山引来金凤筑巢
只有种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迪庆州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大战略举措,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全力打造“绿色能源、绿色旅游、绿色食品”,让“绿色”真正成为藏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底色。
一是推进绿色能源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移民先行、有序开发”原则,稳步推进能源资源开发和结构调整,建设澜沧江上游、金沙江上游电力外送通道,着力打造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一体化能源网。随着总装机万千瓦的里底、乌弄龙两个大型水电站全部机组发电投产,“两江流域”绿色水电开发有了实质性突破,全州中小水电装机容量达到万千瓦时。华能集团澜沧江公司作为云南省培育电力支柱产业和实施“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核心企业和龙头企业,在建设迪庆境内电站过程中,坚持以“打造精品工程、对标国际一流”为目标,注重统筹电力开发与移民群众和谐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不断将“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保护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共建一方和谐”的理念融入工程建设中,形成了电站建设与地方利益共同受益、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二是壮大生态旅游产业。紧紧围绕打造“世界的香格里拉”这一国际品牌,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文化为灵魂,凝心聚力发展壮大旅游产业,统筹推进大滇西旅游环线和大香格里拉旅游建设,聚力打造世界著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推进旅游业与文化、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拓展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不断提质升级独克宗古城、普达措、虎跳峡、巴拉格宗、梅里雪山、白马雪山等重点文化旅游精品景区,稳步推进香格里拉月光城、巴拉格宗旅游小镇、梅里雪山摄影小镇建设和松赞林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民族文化特色项目和旅游综合观景台项目建设,先后引进新加坡悦榕酒店集团、香格里拉酒店集团等一批高星级酒店管理投资企业和云南省城投、文投等一批景点景区运营企业,旅游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三是扶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依托高原绿色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优势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优势,把藏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点方向,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围绕特色畜禽、中药材、食用菌、木本油料、葡萄、青稞、蔬菜等特色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培育,产业基础不断巩固,形成了高原坝区以青稞、特色畜禽、食用菌为主,山区以中药材、木本油料为主,河谷地区以葡萄、蔬菜为主的优势产业带。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15家、州级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累计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89个、原产地地理标志6个。箐口绿色产业创业园、维西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德钦生态葡萄产业园等一批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建成,入驻企业达50多家,园区总产值达41亿元,有力带动高原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5.8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
三、实施生态富民之业,用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
守护好绿水青山,方能收获金山银山。经济林果是贫困群众摘掉“穷帽子”的“摇钱树”。迪庆州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模式,依托资源优势和自然禀赋,全面动员和整合社会扶贫力量,聚焦贫困村寨,瞄准贫困人口,深入实施“业富民”工程,努力探索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新路子,初步形成以木本油料、林下采集、种养殖业和森林旅游为重点的林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是“木本油料”模式。独特的立体气候特征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发展木本油料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气候及土壤条件。州委政府出台《核桃产业发展规划》《葡萄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和《生态文明时代迪庆农业庄园规划》,围绕“一酒两油三品”建设,累计种植核桃75.1万亩、油橄榄1.56万亩、青刺果2.52万亩、花椒7.8万亩、漆树4.5万亩,省级林农专业合作社14家。林产业的发展,既让世世代代靠山吃山的农牧民在“吃”法上有了新变化,也让脱贫致富奔小康更有“底气”。按照“小酒庄、大产业、精品化”的发展路径,先后引进和培育了香格里拉酒业、梅里酒业、铭悦轩尼诗酒业、藏地天香酒业等企业,打造高原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目前,仅葡萄产业的年产值就达15亿元,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不仅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而且已成为全州农产品产业链条最完整的高原、高效、高端现代农业。
二是“林下采摘”模式。提起迪庆香格里拉,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天堂般的美景。然而,香格里拉还有一个享誉海内外的“天堂精灵”,那就是“菌中之王”——香格里拉松茸。得益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迪庆全境都产松茸,年均自然生长量达0吨以上,年均采集量为—吨。此外,由于地处滇、川、藏毗邻地区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年均从迪庆中转出境的松茸近吨,年均松茸贸易量达0—吨,占全省鲜松茸出口的65%以上,占四川省松茸制品出口供货的40%以上,已成为云南乃至中国的“松茸之乡”。另外,迪庆也是中华医药瑰宝——冬虫夏草的主产区之一。松茸和虫草都是迪庆藏区广大农牧民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州委政府通过采取各项政策支持措施,积极发展以松茸为主的林下野生菌采集及加工产业,全州林下经济产值中以松茸为主的野生食用菌采集加工产值达1.24亿元,已连续多年保持第一大出口林产品的地位。
三是“林+种养”模式。为进一步利用好丰富的林地资源,州委政府出台《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积极支持发展林下采集及加工业、林下种养殖加工业等林下经济。发展以松茸为主的林下野生菌采集加工业,发展林下种植重楼、金铁锁、秦艽、当归、白术、桔梗、油用牡丹、魔芋,退耕还林地间种玛咖等,建成种植基地54个,面积5万亩;发展林下畜禽养殖如林下养尼西鸡、土鸡、土猪、黑山羊,建成养殖基地个,面积2万亩,固定资产达万元,营业收入0多万元,有各种森林生态农庄家。年,全州林下经济及林下种植产值达9.3亿元,对农村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为元。
四是“林+旅游”模式。森林覆盖率达76.58%的迪庆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依托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生态等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旅游资源,以及藏、傈僳、纳西等多民族集聚、多宗教共存、多文化交融的人文资源条件,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力度,打造了一批集乡土建筑和乡村民俗为一体的综合性特色示范村,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20个。积极发展避暑旅游、摄影徒步旅游、森林草原旅游等新业态,挖掘出民居民宿、观光体验等各类旅游项目和产品,探索出一条政府、企业、百姓多方共赢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全州不少农牧民尝到了生态保护的甜头,吃上了“旅游饭”,生态旅游业极大地带动了全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年实现森林旅游收入超过6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亿元。
四、实施生态惠民之法,用绿水青山攻克贫困堡垒
为了改变“坐拥绿水青山、深陷贫困泥潭”的窘境。迪庆州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采取超常规举措,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大生态补偿力度等办法措施,重点强化生态扶贫工作力度,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切实让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中得到更多实惠。
一是选聘生态护林员。根据生态扶贫政策,设立生态管护员工作岗位,让能胜任岗位要求的贫困人口参加生态管护工作,通过生态公益性岗位得到稳定的工资性收入,实现家门口脱贫。全州启动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转换为生态护林员工作,共聘用生态护林员人,做到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户全覆盖。人均每年增加收入1万元,每年增加生态护林员收入共1.5亿元,真正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化1人、带动一家”的生态脱贫目标,全州共带动4万以上人口脱贫。
二是大力实施生态补偿。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落实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和转移支付力度,通过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四统一。在安排补助资金时,优先支持有需求、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使贫困人口通过生态保护补偿等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以生态公益林补偿为例,全州公益林总面积为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3.77%,纳入生态补偿面积达万亩。自年实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以来,全州累计支付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4.5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偿基金11.58亿元、省级财政补偿资金2.99亿元,惠及8万多农户31万余人。
三是推进林业科技扶贫。主要是通过实施林业科技项目,带动脱贫户增收。林业项目的实施,重点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倾斜,将其符合退耕条件的土地纳入退耕范围,并引导农户种植经济林果,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年以来,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林产业提质增效、工程造林、封山育林等林业重大项目建设。其中,年以来实施了新一轮的退耕还林任务累计16.15万亩,涉及贫困户退耕面积4.92万亩,共户贫困户、人贫困人口受益。
四是创新开展生态反哺。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作为我国第一个按国际先进理念建设的国家公园,以2.3%的面积开发利用,实现对区域97.7%范围的有效保护,并使保护区面积由.33平方公里增加到平方公里,让更大范围的动植物资源、人文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普达措国家公园建立以来,建立旅游反哺机制、社会参与机制,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系统共管共建的新路子。对公园辖区内的三个类区3个村委会23个村民小组户名村民实施直接经济补贴、教育补助、提供社区就业(社区员工占企业员工总数的32%)以及支持社区内传统农业转型发展等方式,提供反哺资金达1.5亿元以上,社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促进公园、社区共建共管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五、实施生态移民之路,用绿水青山织就幸福家园
作为“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典型地区,迪庆州坚持“住房安全有保障”的脱贫要求和“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脱贫目标,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探索实践生态移民之路。
一是生态移民建设美丽家园。根据州情实际,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大胆探索实施“人下山、树上山”工程,变“撒胡椒面”式移民扶贫为集中连片开发的生态移民模式。按照“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经济安全、环境整洁、宜居宜业”的原则,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实施生态移民,将扶贫攻坚的靶心瞄准贫困村组和贫困户,将其整体搬迁到条件较好的江边河谷地带、集镇或县城。累计实施户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对4类、非4类危房实现存量“清零”。同时,针对搬迁到江边河谷地带的人口,加大移民产业的扶持投入,推广种养殖业,增加移民收入;针对搬迁到城镇的贫困户,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等政策措施,确保收入稳定,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要求。另外,加快推进高原新型特色城镇化建设步伐,“美丽县城”“特色小镇”建设积极推进,有效带动区域内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城镇居民稳定就业,巴拉格宗小镇荣获“云南省特色小镇”命名,香格里拉市被命名为云南首批“美丽县城”。年,全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5.7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
二是用心用情守护幸福家园。以“四美创建”为抓手,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州个自然村中,个自然村完成道路硬化、个自然村的畜禽粪污得到收集综合利用、个自然村开展了村庄绿化、个自然村建立了秸秆农田残膜等农业生产废物收集利用制度,农村房屋、饮用水、农村公路、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村容村貌得到大幅提升,农村发展呈现出崭新面貌。全州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15个、州级生态文明示范村个,年迪庆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为94.3%,位居全省第一。现在,雪域高原上一栋栋藏式风格的民居散布在江河畔、城镇里,这些崭新的住房与昔日低矮、寒冷、潮湿的“蜗居”形成鲜明对比。走进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联合村委会达拉村民小组,清洁优美的新村庄让人眼前一亮,一排排藏式民居错落有致,新房又大又漂亮,平坦的水泥路和清澈的自来水通向各家各户。在新房周边,新盖了畜厩,人畜分离后,再也闻不到畜禽粪便的臭味。住在新房里的各族群众思想变活了,生活质量提高了,人人心情舒畅了,家家温暖如春、户户充满阳光。不少和达拉村民小组一样的群众,尝到了地变肥、路变畅、村变美、人变富、山变绿、水变清的甜头后,生态保护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和维护环境卫生的意识明显提高,彻底改变了“靠山吃山不养山,靠水吃水不护水”的落后思想观念,自发地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好香格里拉的绿色、美丽、幸福家园。(作者:迪庆州委政研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