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惠民生,安居乐业幸福长
要想富,先修路。峨山村地处中村乡北部,距乡政府驻地25公里,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9%,属典型的彝族聚居贫困村。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薄弱始终是制约峨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不少年轻人纷纷外出寻找机会,村干部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村党总支书记李加荣有这样一句口头禅:“等不是办法,只有实干才有希望!”多年来,他一直多方争取资金和项目。年底,大型机器设备的轰鸣声打破了山村昔日的宁静,伴随着隆隆的轰鸣声,峨山这个沉睡了多年的乡村终于被唤醒。从中村到峨山全长25公里的主干道硬化全面动工、村组间道路硬化全面展开、文化活动室建设如火如荼、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农村危房改造、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开启建房新模式、2个集中安置点建设全面开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使峨山村焕发出勃勃生机。截止年底,累计投资余万元,水泥路全面贯通、文化活动场所全面竣工投入使用,37户集中安置点群众喜迁新居、小洋楼小别墅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户贫困户危房改造及拆除重建全面完成,6户贫困户入住县城思源小区......水泥路建成通车,实现了峨山人多少年“走出大山”的夙愿,极大的改善了广大群众的出行条件;一箩箩、一筐筐新鲜农产品运出深山,换来了老百姓逐步殷实的小康生活;易地搬迁挪“穷窝”,村民们纷纷谋新业,日子越过越红火;新建的文化活动场所,成为群众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自从搬到这里生活更有奔头嘞,做梦都没想到我们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还能建设得如此漂亮!”,站在集中安置点新房前的贫困户张思高感慨万千,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党建引领兴产业,致富路上感党恩
“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对于一个没有水田,习惯了种植包谷,增收靠几棵核桃、几亩烤烟的传统农耕山村来说,如何发展增收产业,一直是历届峨山村“两委”班子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精准扶贫,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按照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理念,村党总支结合当地土壤、气候等条件,依托已种植1万亩核桃为基础,通过“党总支+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由村党总支牵头成立了禄丰县洒买助生产营销合作社和库青刀中草药种植营销合作社,发展种植重楼、草乌、金铁锁等林下中草药种植余亩、核桃提质增效1.1万亩。“党总支+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新路子,打破传统产、供、销的农业发展模式,户贫困户入股禄丰县洒买助生产营销合作社,开展品种改良、中耕管理、成熟采收各个环节的技术培训,强化科技指导服务、精心管理,实现产值90余万元,户贫困户户均增收元,分红4.55万元。27户贫困户入股禄丰县库青刀生产营销合作社,种植重楼、草乌、金铁锁等林下中草药多亩,由云南白药集团统一收购,实现产值20余万元,分红近1万元,户均增收元。注册成立了荣贵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魔芋亩,其中租用贫困户土地50亩,荒山30亩,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人次,支付付劳务费、地租费15万元。峨山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还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业就业力度,“打工经济”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年引导贫困户、非贫困户外出务工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人次,达到户均1人,实现务工收入万元。党建扶贫双推进,通过流转购买36.7亩核桃园、村集体资金入股合作社分红,峨山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年的“空壳村”增加到了年的5.76万元。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年底,峨山村摘掉了“贫困村”帽子,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实现由49%到0%的蜕变。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昔日的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如今年收入达到5.76万元,成功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庄美、百姓富”的路子。年,峨山村被县委表扬为“产业发展先锋村”。文/图:徐飞吴正江
编辑:邬红丽
本期主编:周晓红责任编辑:普玉勇
投稿邮箱:lfxwtzbx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