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深交所发布《深交所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年报实证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截至年4月30日,深市家公司中家按时披露了年年报,79家因疫情影响延迟披露,并按要求披露了未经审计的主要经营业绩,3家未能按时披露年报。金融投资报记者刘庆华年深市公司营业总收入13.3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亿元,同比增长3.4%。深市85.8%的公司实现盈利,60.5%的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42%的公司净利润增速超过20%,稳增长态势明显。(一)整体实现较快增长,运营状况平稳营业总收入增长超10%,延续稳定增长态势。年深市公司营业总收入13.3万亿元,同比增长10.2%(*ST盐湖异常巨亏,本文分析予以剔除);其中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分别为6.5万亿元,5.2万亿元和1.6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7%、10.3%和11.7%,均显著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的营收增速。超过85%的公司实现盈利,六成公司利润同比增长。年深市公司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亿元,同比增长3.4%。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分别实现净利润.1亿元、.7亿元和.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2.4%和29.1%。在盈利面方面,深市85.8%的公司实现盈利,60.5%的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42%的公司净利润增速超过20%,稳增长态势明显。年深市公司总体业绩情况(图片来自深交所)盈利能力和运行效率保持稳定,商誉减值对业绩的影响减弱。年深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为6.5%,非金融公司毛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22.8%、0.6次和6次,近几年波动不大,整体保持稳定。随着制度完善和监管力度加大,不规范的减值行为明显减少。年非金融类公司商誉减值总额.6亿元,同比下降18.5%,对深市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影响为16.2%,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二)主板中小板稳步增长,创业板创新发展动能强劲主板中小板在基数较大的情况下持续稳步增长。经过多年发展,两个板块涌现出万科、顺丰、格力、苏宁、比亚迪、京东方等一批行业龙头。在基数较大的情况下,仍保持快速增长。年深市主板61.2%的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三年复合增长率14.3%。中小板公司近五年的营收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六成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整体成长较快。创业板在创新驱动下展现强劲增长动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加速在创业板聚集,目前创业板公司中,超过九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八成拥有自主研发核心能力,超过七成属于战略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聚集特色凸出。板块设立以来,平均研发强度(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始终保持在5%左右,不仅远高于2.2%的全社会平均研发水平,也明显高于深市3%左右的整体水平。在创新驱动下,高成长性特色十分明显。近五年营业总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9%,三成以上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速超过20%。(三)行业结构性分化明显,新兴产业表现亮眼制造业整体企稳,新兴制造业增长强劲。年深市制造业公司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7.1%。净利润同比下降6.5%,与年21.6%的负增长情况相比,降幅明显收窄,呈现企稳向好态势。从细分行业来看,数量占制造业四成的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专用设备等行业实现较快增长,年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65.4%、26%和24.1%;这三个行业中,战略新兴产业占比分别达到64.6%、76.3%和58.7%,体现出新动能对制造业较强的支撑作用。有色金属、石油、钢铁、化工等多个传统行业从前期较快增长的高基数中回落,净利润下滑幅度超过20%。第三产业平稳增长,现代服务业势头良好。年深市第三产业公司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占总体比重分别为33.6%和38.6%,占比连续3年增长,年分别同比增长13.4%和8.9%。金融和房地产公司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1%和10.6%,对第三产业整体增长起到较大拉动作用。深市现代服务业近几年发展较快,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公司的数量占比超过10%,年净利润增速均超过5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2.6%,但净利润受乐视等少数异常亏损公司影响较大,盈利状况波动较大。农业、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基础行业发展稳定。基础性行业农林牧渔、采矿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合计净利润占深市总体的9.4%。年深市农业公司净利润较上年增长2.7倍,其中畜牧业增长3.4倍。采矿和电力等公用事业均保持增长,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0.2%和34.2%。(四)创新驱动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动力增强战略新兴产业营收规模持续扩大,盈利状况改善明显。截至年4月30日,深市共有家战略新兴产业公司,年共实现营业总收入5.5万亿元,同比增长9%,净利润亿元,同比微降0.8%,扭转上年大幅下滑态势。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占深市总体比重分别为41.4%和27.9%。分行业看,新能源、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历上年负增长后,年明显回升,净利润增速分别为48.9%、18.6%和6.9%;高技术服务业延续了年的增长,净利润同比增长7.5%;而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仍然承压,净利润分别下滑24%、47.4%和19.8%。研发投入持续加大,龙头公司引领效应明显。年深市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合计.4亿元,同比增长12.8%,连续三年保持增长。研发支出超过10亿元的公司有60家,其中美的集团、中兴通讯、京东方、比亚迪等8家公司超过50亿元。年深市整体平均研发强度3.0%,其中研发强度超过10%的公司有家,占比13.1%。深市公司平均聘请技术人员人,中位数为人,95家左右公司技术人员占比超过50%。战略新兴产业公司普遍重视研发投入,年研发投入.4亿元,较上年增长12.9%,平均研发强度为4.8%,超过深市平均水平。(五)再融资工具更加多元,股权激励制度持续优化再融资使用效率更高,工具种类更加多样。年深市公司共实施完成再融资单,募集资金亿元。融资主体九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八成资金投向公司主营业务。其中,可转债完成发行63家次,融资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倍和1.5倍,首单定向可转债成功发行;全年完成非公开发行36家次,融资亿元,公开增发时隔五年首次回归;配股共计完成4单。股权激励稳步推进,配套制度更加完备。年深市公司共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单,员工持股计划88单。股份来源方面,来自二级市场回购的单数分别增长.3%和.3%。激励对象方面,外籍员工参与股权激励的制度更加完善,年涉及外籍员工的单数占比28.9%,同比增加3.6个百分点。(六)并购重组提质增效,市场化特征更加突出年深市完成97单并购重组,同比下降11.8%;并购交易金额.7亿元,同比增长87.5%。平均交易规模上升,提质增效成果显著。产业并购导向继续强化,交易估值回归理性。年产业整合型重组成为“主旋律”,数量和金额占比均超过六成。重组估值进一步回归理性,重组标的平均增值率约为1.8倍,较上年大幅下降55.9%,交易逻辑更为理性务实。加快国企改革,助力民企纾困。年深市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筹划重大资产重组37家次,交易金额达到.2亿元,资本市场平台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出现了一批典型案例。招商积余将物业管理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平台,中信特钢通过重组实现特钢板块整体上市。怡亚通、爱迪尔等29家民营公司通过引入国有资本的方式参与混改。海南海药等87家民营公司,通过股权转让引入战略投资者,整合多方资源扭转资金困局。优化存量市场,交易方案更加市场化。年深市披露9单重组上市方案,实现上市资源的优化;15家公司实施重大资产出售,剥离绩差亏损资产,减负前行。交易方案设计上更加注重市场化博弈,如苏宁易购收购家乐福中国,约定后续转让方和受让方针对家乐福中国剩余20%股权分别享有出售选择权和购买选择权。(七)回报股东力度增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现金分红稳步增加。截至年4月30日,深市65.4%的公司推出现金分红预案,分红金额.5亿元,同比上升10.5%,股利支付率为33.6%。深市盈利公司中,20%的公司股利支付率超过50%。-年连续三年分红的公司有家。分红金额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房地产、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及金融业,分别为亿元、.3亿元和.6亿元。股份回购更加普遍。随着股份回购制度的日益完善,年深市公司股份回购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共有家公司完成回购,共有家公司正在实施中;回购涉及金额合计.5亿元。拓宽了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分享经济增长红利的渠道。以多种方式主动服务精准扶贫。年深市公司结合自身产业特点与扶贫地区实际,通过成立扶贫产业基金、兴办实业、开展培训教育、参加扶贫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推动产业发展脱贫、转移就业脱贫等。据不完全统计,深市有家公司披露了年精准扶贫工作信息,共投入资金.7亿元,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超过52万人。积极参与抗疫行动。截至年4月30日,深市共有家公司通过捐款捐物、保障急需物资生产、提供物流仓储支持、医院建设等多种方式,积极投入抗疫一线。30多家医疗器械公司春节期间全力生产防疫物资,20余家公司直接参与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ntiesuoa.com/jtszz/11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