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金铁锁 > 金铁锁主治 > 正文 > 正文

乡村治理,钱从哪里来看当代陕西解读留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14 16:44:09
北京白癜风的权威专家 http://m.39.net/baidianfeng/qwzj/

《当代陕西》

深度系列报道

留坝县乡村治理工作

今天带大家走进第三期啦~

乡村治理,钱从哪里来?

——村级集体手里攥着“叫鸡米”

年10月,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等机构联合评选出个全球减贫案例,留坝县的“创新村组织管理形式助力扶贫工作”榜上有名。

在年前,留坝县76个村(社区)中,有36个集体经济“空壳村”,29个村虽然从一些重点工程建设获得了一些征地补偿款,但这些村集体的资金多数是“死钱”,剩下的10个村只有几千元积累。

实践中,留坝县探索出“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这一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到年年底,全县75个村集体不仅积累账面资金万元,还有经营性资产2.1亿元,平均年增长率达52.9%。

火烧店镇中西沟村分红大会

有钱才能办事,乡村治理需要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很多人的共识。事实上,村集体经济不仅能支持乡村的治理,良好的乡村治理也是集体经济存在的前提。

五年时间,留坝县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钱不再是一串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第一桶金

早晨,项目还没开工,留侯镇营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清春,就到村民家门口等待了。

同样心急的,还有建筑工程服务队队长郭传喜。村里的服务队,是由40多个有一定经验的村民和2个专业的师傅组建而成,“老实说,队员都是‘二把刀’,第一次在村里干活,大家心里也没底。”郭传喜坦言。

这次危房改造是村扶贫社的第一个项目,不少村民依然抱着怀疑的心态观望着。

吊顶、粉刷……危房改造项目的第一户高质量完成。建筑工程服务队的高质量,也赢得了村民的认可。之后的22间房,工程队分工进行,还吸纳了一些贫困户参与建设。

年年底一算账,各类项目代建工程除给村民发了14万元工钱,村集体还留有11万元。从“空壳”变得“有钱”,营盘村收获了第一桶金。

“‘手里没把米,鸡都不围你转’,村集体账上没有一分钱,自身都是‘贫困户’,说话办事自然没底气。”谢清春坦言,过去村里缺乏资金来源,通村水泥路、人畜饮水工程等公共设施一旦出现问题,只能一级级向上要钱。

基础建设靠要、公益事业靠等,村级组织服务管理功能不健全,在村民中的威信日益下滑,乡村振兴的基层制度保障无从谈起。

为摆脱这一困境,年8月,留坝县探索依托村党支部组建集生产经营、公益服务于一体的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并将30万元以下、工程技术简单的村组道路、农田水利、环境整治等建设类项目,以委托代建的方式交由扶贫社组织实施。

通过实施项目代建制“短平快”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两年时间,留坝全县76个村(社区)获得集体积累现金近万元。

郭传喜作为营盘村建筑工程服务队队长,在这次危房改造中,他拿到了几千元工资,“现在我有了一份稳定的劳务收入,还能照顾家里。”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各项建设陆续开展起来,村组道路、农田水利、环境整治、改厨改厕等小工程纷至沓来,“郭传喜们”一年到头在家门口就有活儿干。

“家里突然停水了,你们来看看是咋回事?”

接到了求助电话,紫柏街道小留坝村自来水管护队队长唐建孝,就立刻带上工具赶往村民家中。“减压阀堵塞,很快就好。”在他的帮助下,村民家很快恢复通水。

依托扶贫社,留坝县各村都组建了卫生保洁队、自来水管护队、乡村道路管护队,具体负责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的日常维护管理。

“自来水管道损坏淤堵我们来修,村上道路清扫、路边除草、垃圾池也有人管。”唐建孝说,以前都是义务帮忙,现在村上有了积蓄,维修用的耗材能报销,他每月还能从扶贫社领到元工资。

道路管护队清理塌方

谈起村里的“三队”,紫柏街道小留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夏道华竖起大拇指,“以前村上没有钱,很多公共设施往往是国家建、群众用、坏了没人管。现在借助扶贫社,村集体有了积累,这些钱就可以反哺村上的公益事业。”

一把“叫鸡米”

这个能赚钱的扶贫社到底是什么?

“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后,农村生产力不断提高,但也出现了分有余而统不足的问题。”留坝县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莫荣华认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缺失是主要症结。

直到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总则》,才明确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地位,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消除身份尴尬提供了法律依据。

那么,在具体实践中,应该由谁来扮演“统”的角色?

留坝县新成立的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担任扶贫社理事长,形成“支村社”合一的新型村级组织运行模式。

“通过这种形式,确定村级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责任。”莫荣华介绍,短短三年时间,扶贫社就获得“全球减贫案例有奖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

扶贫社获得“全球减贫案例有奖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

这个最佳案例,也是沙坝村于屡败屡战中重新崛起的秘诀。

“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几乎所有弯路都走过。”马道镇沙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海兵陷入回忆。

年,竹鼠市场火热。听到风声的余海兵经过一番考察便号召村民集体养殖。但技术不过关,竹鼠成批成批死掉。不到一年,就亏了20多万元。

情急之下,沙坝村又改养大鲵。然而“娃娃鱼”上市时,行情大变,以前一尾卖到成百上千元,现在几十元一尾,都没人要。

年,沙坝村决定发展食用菌。这是村里的传统产业,家家都会,并且市场总体比较平稳,余海兵当时预测:起码有八成把握。

这一次,65户村民每户出资元,在帮扶部门的支持下,筹建了沙坝村食用菌产业园。

本以为村民既能在园区务工赚钱,又可以依照股金分红。然而,这种“大锅饭”式的组织方式却很快暴露出弊端。有些人在大棚里一待一整天,出人不出工,出工不出力,工资还得照发。

第二年再生产时,由于迫切想打个翻身仗,沙坝村加大了资金投入,村“两委”班子每人借了5万元用于产业发展。

资金紧张,沙坝村选择降低基础设施标准。18米的标准棚原本只能放置0筒食用菌,他们放了近1万筒。但棚内菌筒密度太大,导致温度偏高,一夜就“烧”掉8万筒。

坐在大棚里,余海兵只想掉眼泪,为了把技术搞上去,他曾整夜在大棚里烧锅炉,欠着村民的工资,村组干部的钱也还不上,“不知道怎么交代,第一次想当逃兵。”

直到年,食用菌被确定为全县的主导产业之一,沙坝村作为第一批扶贫社试点村迎来转机。

社火坪村村民在食用菌基地劳作

留坝县给每个扶贫社注入30万元原始资本金,专门用于解决村民发展产业中的小额生产性资金互助,另外给扶贫社30万元贷款额度,作为股份社的流动资金。

这一次发展食用菌,沙坝村总结了教训,按照“三统一分”的模式组织生产。技术标准要求高的菌筒装袋、养菌环节由扶贫社下属的生产服务队统一生产,其间由技术员统一负责技术指导,生产出来的香菇由生产服务队统一销售,用工量大、成本高的注水、采菇等环节实行各农户分散管理。

政府出面协调指导,企业跑市场拿订单,扶贫社组织农户生产,这种模式将企业、扶贫社、农户联结在市场化的产业链上,扶贫社成为上联企业、下接农户的枢纽。

新的组织方式很快见效。当年沙坝村集体生产菌筒20万袋,全部被村民认购。村上还争取到了项目资金,对硬件设施进行了改造。年,沙坝村生产的多万袋菌筒,甚至卖到了全镇各个村。

“三统一分”找到了统和分之间的平衡点,很快在全县推开,将以往各户制筒成品率由90%提高到98%。

到此为止,政府为扶贫社“背书”的红利逐渐显现出来。

在产业发展前期,扶贫社承接政府资源,建立主导产业基地,所有机械、厂房、冷库等基础设施不再需要农户个体投入,村民只需租赁使用,降低了发展产业的成本;中期,由县上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专业技术员每天进行技术指导;后期,扶贫社对接龙头企业,完成订单,销售农产品。

以扶贫社的产业基地为依托,全县86.2%的农户和%的贫困户被镶嵌在产业链上,彻底改变了以往个体农户单打独斗、提篮小卖的落后生产方式,让“小农户”对接到“大市场”。

“钱”又生“钱”

在小留坝村楼房沟山林间,几间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宿坐落其中,涧底黄茆屋、青瓦夯土墙,这些院落保持着自然的原生状态。

年8月,小留坝村与一家名叫隐居乡里的企业合作,将腾退出来的11座老屋进行了改造,保留了原有老房子土木结构的同时,又融合了周围的山野环境,每到旅游旺季,这里的院子个个爆满。

民宿依托互联网,采取共生模式和在地化方式运营,开业5个月,小留坝村扶贫社就获得流水分成15.3万元。除管理团队外,民宿用工全是村民,食材也直接从农户手里收购。

“自从村里有了民宿,不仅村子美了,还带动了村里经济的发展。”夏道华说,年,小留坝村扶贫社从楼房沟民宿中分红49万元,户均分红元。

民宿搞得红火,不少村民回乡务工。村民杨金秀就在民宿当“管家”。

民宿“管家”

年3月,回家过年的杨金秀看到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自己也想去试试。但一打听,她又有些犹豫和担心,在民宿当“管家”,还是有门槛的。村里第一期招聘“管家”,有30个村民报名,最终只有11人通过考试上岗。

夏道华听说了杨金秀的心愿和顾虑,他鼓励杨金秀参加第二期招聘,“行不行,只有试了才知道。”

面试当天,村干部和公司负责人一起去杨金秀家“考察”,除了查看房屋环境,还要评判她的厨艺。杨金秀现场炒了两道菜,土豆丝和青菜直接征服了几位“考官”的味蕾。

现在,杨金秀在旅游旺季时的月收入能达到0元以上,平时也有近元的保底工资,“比我在外面打工强多了,还能照顾家庭。”

集体经济壮大了,村上有钱办事,环境也在悄然更新换代。在几年的深耕细作之下,处处、时时、样样是景,已经成为营盘村的真实写照。

坐拥张良庙、紫柏山、滑雪场核心景区等优势,再加上足球研训基地和自行车赛道聚集人气,营盘村借着“东风”,积极发展旅游业,壮大集体经济。

营盘村村民发展农家宾馆

眼瞅来村上游玩的人越来越多,营盘村村民周旭也拿出积蓄,又借款20多万元,修建了四间两层楼房,开办起了农家宾馆,每到夏季客房是供不应求。

在旅游淡季,周旭就到紫柏山国际滑雪场当造雪工,每月有多元的工资。每次听到游客的欢笑声,周旭也很高兴,“大家越玩得开心,我们的工作就越有意义。”

通过入股滑雪场、足球场,营盘村每年分红5.4万元,常年在村里务工的多达50人,月收入均在元左右。

为推动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留坝县出台奖励政策,对正常经营半年以上的农家乐,给予一次性奖补,标准从1万元至8万元不等。

现在营盘村集体账面积累万元,固定资产近万元。“旅游饭”还带动周边15家农家乐增收多万元。

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近三年,留坝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由71%下降至39%。

▼▼▼▼▼▼

审核:杨帆

责编:黄鑫

编校:王静

来源:当代陕西

你“在看”我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ntiesuoa.com/jtszz/79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金铁锁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