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节气名称:立秋
交接时间:
年8月7日(星期六)14:53:48
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虽然"秋老虎"还有余威,但早晚温差逐渐明显,白天可能很热,但夜晚比较凉爽。秋天即将来临,不过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不同,北方进入九月已经秋高气爽,而南方的高温可能持续到十月初,因此南北习俗大相径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秋字由“禾”与“火”组成,有禾谷成熟的意思。从立秋至秋分这段日子中医称为“长夏”。
立秋三候:
一候凉风至,
二候白露生,
三候寒蝉鸣。
立秋的凉风是西风肃清之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与暑天的热风不同,小北风带来了丝丝凉意。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有凉风而形成昼夜温差,从立秋二候开始,清晨自然界的植物上水蒸气凝成了晶莹的露珠。三候时寒蝉开始鸣叫,蝉感觉到了阴气上升,所以鸣叫得更加响亮和凄切,说明天气真的开始变冷了。秋天的寒蝉,和夏天的布谷一样,都是对自然界阴阳之气变化的一种信号。
农事谚语
立秋响雷,百日见霜。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
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头伏芝麻二伏豆,晚栗种到立秋后。
丑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
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
民间习俗
迎秋立秋是中国传统的重要岁时节日,据《礼记·月令》记载,在周代,每逢立秋这天,天子会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设坛迎秋,举行祭祀秋神的仪式,并下令武将开始操练士兵。在汉代,官方迎秋的程序更讲究排场。《后汉书·志·礼仪》说,立秋当天,百官都要换上皂领白衣,在西郊迎接第一阵秋风。仪式结束后再换绛色朝服,一直要穿到立冬。
晒秋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流行于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山区,由于当地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如今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前去赏秋拍摄。贴秋膘贴秋膘是最具有特色的立秋传统习俗之一。清代,人们在立秋这天悬秤称重,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较,经过了苦夏,食欲不振,很多人会“掉膘”。这时北方的老百姓都会炖一锅大鱼大肉,或者是烤肉、肉馅饺子,补一补入夏之后身体的亏空;而南方的温度还比较高,贴秋膘不会大吃大喝,主要吃水果润肺降火。但是荤腥和水果都不可贪食,只此一天未尝不可。
立秋养生注意事项
秋日防病秋日防病已成为中原民俗的重要组成内容,一些地方,会在立秋当日用红纸书写“今日立秋,百病皆休”的字样贴于墙上,妇女们则用红布剪成葫芦形,缝在儿童的衣服的背后,用以驱除病灾。《帝京岁时纪胜》上说:立秋前一天,要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到立秋日合家饮之。”香薷饮“由香薷、白扁豆和厚朴三味药组成,主要用于治疗乘凉饮冷,外寒内湿,出现发热恶寒、头痛身重、四肢倦怠等症状。有些地区,立秋节气当天是忌洗澡的,一说此日洗澡会浑身起痱子,还有说秋后会得痢疾、拉肚子。
早卧早起《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季阳气开始收敛沉降,顺应自然人们应“早睡早起”保养阳气,早睡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顺应阳气的生发。此时应适当增加晚上的睡眠时间,以此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以符合秋季主“收”的养生原则。
常笑宣肺
“春伤秋悲皆自惹,花开花落岂由人”,秋季是情绪波动、容易悲伤的季节。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现代医学也有研究证明,大笑的确是最好的一种“运动”,人在大笑时,十分自然地进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通畅,还可将更多的氧气吸进体内,随着流畅的血液行遍全身,让身体的每个细胞都能获得充足的氧气。运动量可比夏季适当增大,运动时间也可加长,但强度不可太大,每个人可根据据自身体质和偏好,选择慢跑、快走、太极、爬山等,轻松和缓的项目。
饮食调节: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根据秋季特点来调和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冬藏做好准备。千万不要盲目进补,增加肠胃负担,下面两类人先对号入座:一是脾胃虚弱患者,常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进补前应健脾消食;一是胃火旺盛者,平时嗜食辛辣、油腻之物,日久易化热生火,积热于肠胃,表现为胃中灼热、喜食冷饮、口臭、便秘等,进补前应清胃降火。
自然界的“秋刑”之气,首先侵犯到的就是肺,肺主皮毛,肺失润而燥,宣发失宜,就会皮燥毛焦,肃降失调,出现一些咳喘的症状。加之现代气候环境的变化,空气污染、雾霾等,都会加重“秋刑”之气,加重肺的负担。所以,清肺气就是大势所趋,但是“清”是一种相对温和的手法,不宜急骏之道。
多燥则润之,秋天宜收不宜散,饮食主题是润燥和收敛,宜多吃豆类等食物,少吃油腻厚味、辛辣刺激等重口味。可食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润燥止渴。秋季燥气较盛,易伤津液,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枸杞、乳品等柔润食物,益胃生津、养肝滋肾、养阴清热。食用酸味食物如石榴、乌梅,帮助敛肺生津,提高肝脏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之侵入。此时南方还会延续高温天气,食用蔬菜水果,芹菜、葡萄、苹果、雪梨,可帮助身体降暑祛热,清火解毒。
立秋推荐食谱:杞菊草鱼、糖醋排骨、沙参玉竹老鸭汤、银耳莲子羹、栗子炖白菜、核桃仁粥、北杏雪梨汁、荸荠甘蔗饮
立秋灸疗
夏季人体的阳气处在高水平,做艾灸是“锦上添花”;秋冬季阳消阴长,做艾灸则是“雪中送炭”。立秋时的阳气处在内敛下降的过程中,艾灸可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立秋后,寒热交杂,早晚温差大,人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很容易受寒,出现损耗阳气、免疫力下降等情况,若人体阳气不足,很容易受天气刺激而出现体虚自汗,感冒流涕,过敏发烧,皮肤红疹等症状。艾灸可以疏通经脉、促进气血流通,有利于体质的调养。
立秋后,天气较为干燥,人体内的津液被迅速蒸发和损耗,秋季人体内也容易感到燥热,如果此时体内阳气不足,阳气固摄津液的能力会大大降低,导致咽干咽痒,目赤目胀,月经量少,脱发,头晕头痛。艾灸可以补充阳气,有利于固摄津液、润肤抗衰。
导致人体出现以上症状的是体内的病邪,即浊水和浊气,浊水消耗人体血液,引起上火、炎症;浊气消耗人体元气,阻塞经脉,逐渐形成肿瘤、包块等有形物质。艾灸疗法借助艾之阳气强壮脏腑的元气,待脏腑元气充足,功能恢复后,使体内的病邪以汗液和排气的形式,通过经络、关节、毛孔不断地排出体外,这就是施灸时出现大汗淋漓的原因。
三伏灸时间表
末伏灸:年8月10日-8月19日
伏后加强灸:年8月20日-8月29日
立秋推荐艾灸穴位:补益阳气,调和气血,祛除痰湿,推荐取穴:肺俞穴、丰隆穴、中脘穴、心俞穴。
调理脾胃,改善机体免疫力,推荐取穴:足三里穴、关元穴、中脘穴。
培元固本,固摄津液,推荐取穴:大椎穴、太白穴、关元穴、肾俞穴、三阴交穴。
静坐守神
可在节气交接时刻前后半小时静坐,用意念守住对应脊柱位置(立秋对应于第二胸椎),合上天时,与天地同步,得到能量的加持。图片题字:笑笑整理好心情,调整好频率静待花开,悉听水流听从心的安排一切都是我们的老师来提醒我们,唤醒我们,成就我们扫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ntiesuoa.com/jtsls/8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