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苹果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是苹果出口、消费大国,但不是生产强国,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还要努力奋斗多年。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少,常有干旱等自然灾害威胁,土壤瘠薄、灌溉条件差、多分布在丘陵地区、果农经济基础薄弱、劳力昂贵难求等因素都限制了苹果现代化的实现,所以学习引进国外先进品种、技术、设备,要根据我国国情、民情、园情才能成功。只有密切结合国情,真正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苹果产业强国的目标才能实现。
苹果发展历史回顾
建国前
我国苹果最早于年由美国引入山东省烟台市,后又从德国、俄国、日本先后引入。建国前,已形成辽南和胶东两大苹果产区,主要品种有国光、元帅、青香蕉、红玉、印度、祝光、倭锦等20多个。年,辽宁、河北、山东等省区共有苹果面积2万hm2左右,产量10万t左右。其中,辽宁省苹果年产量2.95万t,山东省年产量0.7万t,河北省年产量t,其他各省虽有零星发展,但产量不多。
建国后
苹果生产恢复期(—年)
—年,百废待兴,国家积极扶持果业发展,如发放无息贷款、减免农业税、成立果树技术指导机构、组织供销社收购果品等,调动果农务果的积极性。山东、辽宁的老苹果产区管理加强,主要病虫害(苹果树腐烂病、桃小食心虫等)得到控制,产量迅速回升。年,国家明确提出“果树上山、下滩,不与粮棉争地”的果树发展方针,随后,在黄河故道地区各省(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建起了近百个国营园艺场。年,黄河故道地区果树面积发展到6.89万hm2,产量达15.95万t,分别比年增长2.5倍和50%。与此同时,山西、新疆、宁夏等地也开始从辽宁、山东省调苗,为发展苹果奠定了基础。—年,苹果发展处于第1个高峰期,年全国苹果栽培面积达16.33万hm2,总产量达22.15万t。—年,苹果生产发展停滞、产量徘徊不前,辽宁省苹果产量年下降5万t,山东省则从2.7万t降为2.27万t。年,黄河故道地区苹果幼树也缩减了60%左右。恢复整顿期(—年)
此期山东省苹果发展最快,年苹果产量尚不足4万t,到年增至27.29万t;辽宁省年产量为25万t,年达到40万t,居全国首位;河北省年产量为t,年增至3.27万t;山西省年产量为t,年增至1.万t;黄河故道地区以河南省增加最多,年产量为t,年增至1.0万t,年达2.0万t。内蒙古、宁夏、青海等地引种苹果逐渐成功,年苹果产量合计为2万t以上。
—年,陕西省在秦岭北麓建起了1.3万hm2苹果带,仅眉县就有~hm2,主栽品种有国光、祝光、红玉、元帅、青香蕉等。年,农业部、外贸部、全国供销总社召开了“提高外销苹果质量”专题会议,决定在山东、辽宁、河北、陕西、甘肃、河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建立1.2万hm2外销优质苹果基地,历经3年基本建成。
—年的10年间,辽宁、山东、河北三省苹果面积和产量均快速增长,其他各省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苹果生产第2个发展高峰(—年)
此期内,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方针推动下,全国苹果生产进入一个新阶段。年3月,由农业部组织从日本引进一批红富士苹果接穗,分别在全国6个点进行高接观察。成功后,由农业部农业司牵头,成立了由辽宁、河北、山东等11个省市组成的“着色系富士苹果试验示范协作组”,年全国红富士苹果面积已达20.67万hm2。年1月,又成立了由12个省(市、区)参加的“红富士苹果优质高产技术推广协作组”。经5年已圆满完成了任务,红富士苹果栽培面积已达37.71万hm2
—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带头,成立了由12个省市参加的“全国新红星苹果技术开发协作组”,经5年开发,完成了开发计划,新红星苹果栽植面积扩大到8.4万hm2。到年,新红星苹果面积已发展到40多万hm2,成为仅次于红富士的第二大主栽品种。
—年,我国苹果面积以每年1.33万~2.22万hm2的速度在增长,产量以每年万~万t的速度在增加,年均增加30%以上。到年,苹果面积已达.7万hm2,产量达.2万t,这种飞速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危机。
面积结构调整期(—5年)
由于苹果生产发展过快,大部分苹果产区的苹果产量供过于求,开始出现卖果难,果价猛跌,效益低下,果区布局开始调整,非适宜区、次适宜区面积、非适宜品种都在迅速减少,此期栽培面积减少余万hm2,仅剩万hm2。砍伐苹果树的经济损失达亿元,教训深刻。
3年和7年,农业部2次制定了苹果优势产业带发展规划,把渤海湾产区和西北黄土高原产区作为我国苹果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提高了我国苹果产业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稳定发展期(6—年)
此期苹果面积稳定,每年以2%~5%的速度在增长。年,红富士产量为.98万t,约占全国苹果产量的72%。此期内,苹果产区合理调整,最适宜区适度发展,适宜区择优发展,次适宜区控制发展,非适宜区杜绝发展。品种结构上,控制红富士面积,因地制宜地选择其他优新品种,优良品种比率为70%~90%,完全符合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苹果发展成就
苹果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年我国苹果栽培面积达到.3万hm2,产量达万t,分别比年增加.7倍和.1倍。产量占世界苹果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中国对世界苹果发展的贡献率在84%以上。
我国已成为苹果消费和出口大国
出口量
年我国鲜苹果出口量达万t,出口量占全世界苹果出口量的20%左右;中国浓缩汁出口量达61万t,占世界60%以上。消费量
年全世界鲜苹果消费量为万t,深加工消费量万t,我国消费量为0余万t,占世界的30%左右,人均消费量为30kg左右,超过美国、欧盟。鲜果消费占我国总消费量的90%左右,加工品占10%左右。
苹果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重视品种引进,相继引进红富士、新红星、乔纳金、嘎拉等。现在一些苹果新产区新品种占比已提高到80%~90%。其中,年红富士产量约占全国苹果总产量的72%。苹果中的富士系(芽变、短枝型、杂交后)、元帅系(短枝芽变3~5代)、乔纳金系、王林、华红、华冠、华硕、寒富等已逐渐成为各果区的主栽品种,而老品种,如国光、青香蕉、印度、红玉等,已降至10%以下。
苹果优势区域已经形成
农业部确定的渤海湾产区和西北黄土高原产区作为优势区建设得到重视和发展,产业水平逐年提高,这2个优势产区苹果面积占全国苹果总面积的80%以上。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
随着苹果生产的快速发展,苹果采后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占总产量的20%~30%。果品贮藏能力也占总产量的25%以上,流通、运销也采用冷链系统,保证苹果质量的稳定。目前,优势区贮藏加工企业就有2余家,苹果汁加工能力万t,为过高的苹果产量分流减压作出了贡献。
建设中国特色苹果生产强国
调整产区,控制规模
发展苹果生产,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栽,避免盲目追求面积,扩大种植,要根据品种特性,做出详细区划,如新红星、红富士苹果早有最适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的区划意见。这方面过去有过深刻而沉痛的教训,如年前后是苹果发展的第2次高潮,栽培面积猛增到余万hm2,苹果产量上升过快,市场供过于求,价格猛跌,果农便开始刨树,一下子刨掉万hm2,初步估算,苗木费、栽植费、管理费加起来共损失多亿元。经过—5年近10年的调整,面积增速放慢,每年增加2%~5%,稳定在多万hm2;苹果价格慢慢回升,果农比较满意。前几年,当苹果面积增长到多万hm2时,苹果价格疲软现象再度重演。恰逢年我国苹果遭遇严重霜冻,产量损失多万t,全国苹果价格又回升至果农满意的数值。笔者认为,我国有万hm2苹果园就足够了。因此,应本着最适区优先发展、适宜区选优发展、次适宜区限制发展、不适宜区杜绝发展的思路合理开发。如在优势区内加大发展力度,扩大经济栽培区,苹果优势区正向西北黄土高原转移,建议将新疆阿克苏地区作为有机苹果最适区发展,因为那里有天山雪水灌溉,干旱少雨,病虫害轻,几乎不打农药,只打营养液,投资少、效益好,是得天独厚的有机苹果生产区和经济栽培区。当前,压缩苹果面积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当前树龄30年以上的苹果树全国有50多万hm2,多半是枝干病害重,树体残缺不全,生产力低下,应有政策支持,刨除老园有资金补偿,刺激果农在几年之内淘汰老、弱、病树。
不受市场欢迎的品种价格低、产量不高,丧失经营价值的树应更新或刨掉。
由于经济困难或缺乏劳力等原因,难以经营的果园应转让他人或改种其他树种。
位于雹线上的,冻害、霜害频发又难以防范,产量没有保证的果园,建议改种其他树种或作物。
位于次适宜区或不适宜区的苹果园,经济效益低下的苹果园,应在近期调整,改种其他树种或作物。
压缩总产,提高单产
压缩总产
按照我国实际需要,供鲜食0万t,生产加工1万t,出口万~万t,共万t即可满足需求。要解决这个难题,任务十分艰巨,除上述压缩栽植面积外,还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开发加工渠道。目前,我国苹果加工量仅为总产量的25%左右,主要产品为果脯、脆片、苹果醋、苹果酒等。而在国外,加工量比率高的为50%~60%。我国还应开发其他加工渠道,分流一部分产品,减轻压力。
减少小果率。目前,许多果园小果率在30%以上,消除这部分果,一则可保证优质果率的提高,二则可克服大小年现象,三则可强壮树势。
严格控制花果负载量。用距离法或干周法留果,严禁超产。
提高单产
我国苹果单产低于国际水平,国外苹果生产先进国家亩产量2~3t,而我国只有1.2~1.3t,所以增产潜力很大。如果将亩产量提高到1.5t的话,我国只保留万hm2苹果园,总产量也可达到我国目前的产量水平。所以,今后在减少种植面积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单产仍然可保持生产大国的地位。
品种调新,力求多样
品种结构急需调整
我国的苹果主栽品种大多引自国外,如红富士、新红星、嘎拉、乔纳金、王林、津轻等,约占总产量的85%,尤其是红富士,占全国总产量的70%左右。其中,陕西省红富士产量达.23万t,约占陕西省苹果总产量的77%,山东省红富士苹果产量达.11万t,约占山东省苹果总产量的83%,新疆红富士占比在95%以上。单一品种过分集中,不但容易造成生产管理上劳力紧张,管理困难,也影响销售价格。红富士虽然甜脆、水分多,但缺少香味和一定酸度,果肉太硬,老人不喜欢,消费者还怀念过去的国光、红玉等老品种。所以,近年来一些果区开始发展王林、蜜脆、华红、中秋王等品种。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很重视红富士发展,如美国、意大利、法国、智利、南非等国家,红富士占比50%左右。我们认为,我国将来将红富士占比降到50%~60%就可以了。
增加国产、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比例
秦冠、寒富、秦阳、华冠、华硕、华红等品种均为我国自主选育的苹果优质品种,应因地制宜发展。
发展无袋栽培的品种是今后追求的方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政阳团队育成的瑞阳苹果,不但是早丰、优质、抗性强、易栽培、耐贮运的晚熟品种,而且可实现免套袋栽培。增加加工苹果品种比率
目前,我国苹果汁生产和出口均居世界首位,加工能力余万t,但由于主要原料是残次果和落果,所以加工品质量会受到影响。国内外加工品种不少,如红玉就是最好的加工品种之一。近年来,我国培育出鲁加1号~鲁加6号等品种,以及由国外引进瑞林、瑞丹等浓缩汁加工品种,但尚未形成规模产量。
增加矮化品种
矮化品种即短枝型品种,呈半矮化状态。目前,短枝富士系列(福岛短、宫崎短、惠民短、礼泉短等)栽培面积近13.3万hm2,新红星、俄矮2号、阿斯、矮鲜等品种在甘肃省天水(称花牛苹果)地区栽植近13.3万hm2,嫁接在乔砧上长势中庸、健壮、产量高,修剪省工,管理方便;嫁接在矮化中间砧上称“双矮”,表现树体矮小,树形紧凑,在肥水条件好的情况下,可进行密植栽培,管理省工,经济效益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栽培体制宜“乔矮并举”,且长期存在
20世纪70年代前
辽南、胶东地区苹果树采用乔砧(山定子、海棠)、乔化品种(国光、金冠、元帅等),进行稀植(行距7~10m,株距6~7m),亩栽6~14株。稀植的主要问题是培养树冠骨架时间长(栽培5~7年),开始结果晚(栽培6~7年),早期产量低,增产慢,收回投资晚。
密植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苹果产量少,供不应求,市场需要果园快速增产,不久便掀起密植热,即亩栽55~株。经过20余年的努力,苹果大幅增产,达万t,出现供过于求、卖果难的问题。同时暴露出密植的弊端:树冠密、枝多、早交叉、树势旺、光照差,果小质差,经济效益不高,给生产带来困难。所以,近十几年来,为解决乔砧密植问题,开始控冠改形,搞大改形,强拉枝,示范过硬,成效显著。
适度密植阶段
人们从稀植和密植中总结了经验,吸取了教训,近20年来新栽园大部分按适宜密度栽植,即根据砧穗组合、生态条件和栽培水平确定适宜的行株距,对老密植园进行间伐或控冠改形,充分满足生产优质果的需要。
矮密栽植方兴未艾
国外多用矮砧栽培,有的国家80%~90%果园采用矮砧栽培,值得我们借鉴。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引入矮砧M系(M2、M4、M7、M9)以来,相继引入P系、B系、MAC系、MM系等进行多点试栽,还有我国选育的SH系、GM系等。近年又引进M9-T等砧木,矮砧密植取得可喜进展。但扩大面积有限,至今,我国苹果园矮砧栽培面积只占苹果总面积的10%~15%,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条件差。气候不适,温度低,冻害严重,如P系、B系、M9-T在辽宁省兴城一带易受冻害,限制了其发展;另外,我国多数苹果园土层浅、土质差、肥力低,70%为旱地果园,经常遭遇春旱、伏旱,有时为了保树,不得不把果实提前疏掉,所以矮砧树发展受到限制。建园和生产投资多,想致富的果农无力负担。如矮砧苗价高,为30~55元/株,每亩建园费用约1.8万元、管理费用0~元,让果农一下子付出大量成本实属困难。所以,只有资金雄厚的企业家,得到政府项目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才能大面积建园。示范园不过硬,有的园貌不整齐,有的早衰,有的过密(株距1m),经济效益不高,无法吸引周围果农效仿种植。乔矮并举,长期共存
我国种植苹果仍然遵循“上山、下滩、进沟,保护基本农田”的原则,所以,乔砧树仍有其发展空间,而矮砧树只能在中部果区气候、土壤适宜、管理水平高、经济基础好的条件下建园。因此,“乔矮并举,因地制宜,长期共存”是我国苹果发展的一大特色。
现代化与一般化共存
我国苹果面积大,管理水平差异悬殊。近年来,一些企业家投资建园,引入国外的技术、品种、设备,完全体现了现代化果园模式,如陕西省千阳县海升集团、华圣果业等公司,都引领着中国果业现代化发展,值得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ntiesuoa.com/jtsgx/8128.html